1个司法所+1名社工,如何织密百余名社区矫正对象监管安全网?

来源 :景洪市司法局 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 :2024-07-18

 景洪市允景洪街道作为西双版纳州主城区,辖区居民18万余人,社区矫正对象体量大、情况复杂、监管教育压力大,多年来社区矫正对象数量居全州首位。

   自西双版纳州开展“司法行政+社会力量”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以来,景洪市司法局紧紧围绕教育帮扶工作任务,安排一名司法社工充实基层司法所工作力量,形成1个司法所+1名司法社工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,创新探索出了“五勤五多”工作法,合力织密社区矫正对象监管安全网,为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法治化、社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“身勤”多跑腿,“网”住底数,保安全。司法所落实矫正小组责任和义务,常态化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实地走访排查活动,树牢底线思维,扎实做好变更执行地、判前调查评估工作,司法社工积极参与矫正小组走访工作,采取“三必访”方式,即“入矫必走访”了解情况、“重要时段必走访”严格监管、“重点人员必走访”关心服务,全面排查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工作、生活、家庭情况,做到底数清、情况明,对有经济纠纷、家庭变故、心理问题等“六有”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重点关注严格落实,司法社工及矫正小组成员下好“走访功夫”,练就见人知名、提名知情的基本功,社区矫正对象遇到困难和问题向司法所报告的自觉性不断提高。


“嘴勤”多提醒,“网”住法纪,明纪律。司法所工作人员及司法社工常念“紧箍咒”,常敲“警示钟”。组织全员学习培训一个不落下,通过每周五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轮流到司法所进行集中“五色”教育、志愿服务、普法宣传等教育、公益活动,增强社会责任感;个别谈话教育不放松,共同对未成年、严管及未按时签到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个别谈话教育、心理疏导,增强其思想觉悟和法律意识;优化教育矫正内容,司法社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红色教育、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内容之中,厚植家国情怀、传播正能量;警示教育打好“预防针”,司法所通报因不遵守监管规定而被训诫、警告处分的社区矫正对象。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矫正质量,强化了社区矫正对象的法纪意识。


“眼勤”多观察,“网”住数据,严监管。司法所夯实“人防+技防”智慧监管措施,借助云南省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、云南“矫务通”移动平板、“在矫通”微信小程序,利用电子定位监管、微信实时定位等现代化技术手段,设置“电子围栏”,织密数据网络,明确1名司法所人员及司法社工每天实时紧盯信息化运作情况,提前排查当天未落实打卡任务的社区矫正对象并进行电话提醒,填补信息化系统的漏洞,实现社区矫正对象动态监管常态化,风险管理预警实时化,尤其对请假外出的社区矫正对象充分借助信息化进行监管,确保外出期间能做到“听其声、知其行”,保障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实效,目前均无脱管漏管情况。


“手勤”多记录,“网”住效率,强业务。司法社工每天认真记录工作日志、登记违规处置情况、整理社区矫正对象档案,记录重要事项,不拖延,不忘记,发现问题及时整改。形成“纸质档案+电子档案”统一管理体系,确保线上平台与线下纸质档案内容一致、真实、准确,共形成电子案卷千余份。同时,以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为抓手,司法所工作人员赴开远市、保山市参加社区矫正工作交叉检查,互评互查执法质量,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,进一步推动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、制度化运行。


“脑勤”多思考,“网”住隐患,防风险。司法所采取“因人施教+个性化矫正”模式,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各项因素,制定、调整和落实矫正方案,尤其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,制定有益于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身心健康发展的矫正方案,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分级管控、分类管理,个别化矫正。利用平台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测评,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应用,为建立个案收集依据,提高日常监管的精准性和服务的针对性,截至目前制定个案服务2人,传播社区矫正工作“助人自助”“用生命影响生命”的价值理念。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,帮助协调涉农、涉林、涉企类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审批中的堵点、难点问题,让他们能够安心跨行政区域处理重要事务,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。

下一步,景洪市司法局将持续完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体系,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,引导社区矫正对象从“矫正者”到“助人者”角色的转变,织牢社区矫正安全网,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、创建平安景洪做出更大贡献。